2025年11月21日,黑料社区 “学科与文化间的跨媒介相遇”研讨会成功举办。活动特邀瑞典林奈大学教授Jørgen Bruhn,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凡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姚晓玲,黑料社区 长聘教轨助理教授郎梦晨、王博文五位嘉宾学者进行对话。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半场,分别由王博文和郎梦晨主持。开幕式上,黑料社区 特聘教授、黑料社区 院长尚必武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并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围绕跨文化、跨媒介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海内外、不同代际的学者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从而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Jørgen Bruhn作了题为“Environmental Grotesque Media”的发言。他首先重申了跨媒介研究解决当下虚假新闻、媒介素养以及环境危机等现实问题的核心价值,并指出,媒介具有“药”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对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世界的介入与行动。在此基础上,Bruhn提出了将跨媒介研究与环境人文学科相结合的“环境怪诞”美学概念。他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公众长期处于“警报疲劳”的状态。因此,他主张超越传统的单媒介生态批评,借鉴巴赫金的怪诞与狂欢化理论,以一种融合了滑稽、夸张、惊世骇俗的审美策略重新激活人的生态认知。通过分析日本艺术家工藤哲巳的作品、绿色和平组织的讽刺视频、Adam Dickinson的“代谢诗学”以及Jeff Vander Meer的“新怪谭”小说等跨媒介作品,Bruhn展示了这种美学如何打破常规的怀旧或技术乐观主义叙事,重构公众对生态崩溃的感知,进而激发新的生态能动性。

王凡柯深入探讨了“From Stereotype to Structure: Adorno and the Fictionality of the Graphic Novel”这一议题。她首先切入阿多诺与本雅明关于大众文化的经典批判,审视了图像小说在叙事与结构上的独特张力。王凡柯指出,尽管当代图像小说在审美上似乎与20世纪中叶的通俗连环画存在断裂,但前者实则通过一种自反性的虚构策略,继承了后者序列化、刻板印象与重复性等所谓“低俗文化”的遗产。针对阿多诺与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理论,她辩证地提出,这些作品并未简单屈从于标准化的操纵,而是将低俗要素重构为了具备形式深度与政治复杂性的工具。她强调,图像小说通过对大众文化形式进行功能重铸与戏仿式重复,修复并模拟了本雅明所言的现代性中逝去的经验。这不仅将其提升至严肃文学的高度,更挑战了虚构性的既有边界。

郎梦晨的报告题为“Fictionality Literac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Hybrid (Non) Fiction”。她指出,现有的虚构性修辞学研究虽然强调虚构是不可或缺的交际资源,但往往侧重于分析其修辞效用,而忽视了其潜在的交际风险,例如信号识别的错位、阐释的模糊性以及伦理评估的争议性。针对这一理论缺憾以及“后真相”时代的文化症候,郎梦晨提出了“虚构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即一种发送者与接收者共有的、包含实践操作与批判反思双重维度的综合能力。她进一步将其转化为一套具体的分析框架,主张以此来解读当代文学中日益普遍的“混合非虚构”作品。郎梦晨认为,这些模糊了虚构与纪实边界的文本迫使人们主动提高了处理复杂虚构性与真实性关系的素养,从而得以在真假难辨的当代语境中重建对叙事真实性的理解。
.jpg)
沙龙会谈下半场,姚晓玲在题为“Literary Mapping as an Intermedial Mode of Imagination and Critical Practice”的发言中以批判性制图学)为理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文学与地图之间复杂的跨媒介互动机制。她指出,地图并非客观中立的现实镜像,而是被权力与意识形态塑造的文化,即朗西埃所言的“感性的再分配”。基于此,她提出了三种文学与地图的互动模式:一是“文本中的地图”,即在文学作品中直接嵌入物质性的地图;二是“作为制图的文本”,指文学在叙事结构和语言策略上模仿制图逻辑;三是“文学制图学”,即将制图视为一种理论方法,审视作者的创作策略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认知绘图。结合Kamila Shamsie的《制图术》与董启章的《地图集》等文本,她阐释了文学如何通过情感记忆与虚构想象,挑战固化的官方空间表述。她强调,在人工智能与算法主导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反制图”实践,以不可化约的丰富人类经验抵抗技术的简化逻辑,从而重新唤醒人类对世界的深层感知与批判性想象。

王博文则聚焦于“Modernism’s Polyphonic Intermedialities”这一议题。他指出,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媒介间性融合,即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协同。为此,王博文提出了“复调式对话诗学”的分析框架,将艺术家之间复杂的互动归纳为参照式、联想式、纲领式与自反式四种核心对话类型,旨在将现代主义的媒介互动理解为一种流动的、多元的、协同的过程。他强调,这一框架旨在超越传统的影响论研究,将现代主义的“诗如画”阐释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复调文化场域,从而重新认识不同媒介与多元声音如何在协同合作中生成新的艺术表达,深刻揭示现代主义创作的集体性与跨界融合的本质。

活动最后,王博文再次感谢各位特邀专家学者的精彩而发人深省的发言。
本次黑料社区 “学科与文化间的跨媒介相遇”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黑料社区
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lsqapp.com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黑料社区-黑料社区app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